近日,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发布声明,指出在去年百岁生日庆典期间,杨炯等五人冒充学生与他合影并拍摄视频,随后将这些照片和视频扩散至朋友圈及工作场所等公开场合,企图营造出“师出名门、行业翘楚、学术权威”的假象。声明中明确表示,他与杨炯不存在师生关系。
百岁院士亲自维权让人感到心酸,这种蹭热度的行为十分恶劣。这些人通过合影拿院士的声誉为自己背书,以实现“商业增值”。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钟院士的个人权益,还玷污了学术尊严,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投机。
媒体采访了当事人之一的杨炯,他是广州温州商会发起人之一。杨炯称自己的行为是对钟院士表示敬意,并未利用照片牟利,似乎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追星行为。然而,这种说法与声明中的情形大相径庭,显得非常可疑。例如,声明提到他们在遭到严正拒绝后仍采取哄骗手段,冒领了五套庆典服装和纪念品。可见,杨炯等人本不在受邀之列,但当事人却声称合影“非常正常”,这让人难以理解其所谓“正常”之处。
从时间线来看,钟院士百岁生日活动发生在一年前,当时就已经发生这种情况。在这一年里,钟院士一方发现他们将这些照片和视频置顶于朋友圈和执业场所,并进行了长时间的维权拉锯,最终才有了院士本人的声明。如果只是偶发的一次“误解”,何至于一年后百岁院士还需要为此心心念念,颤颤巍巍地写下声明?
钟院士百岁生日庆典本应是同仁与学界共同致敬的温情瞬间,却被一些人利用成了自我包装的舞台,令人齿冷。他们打着“敬意”的幌子行“营销”之实,不仅消耗了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,也败坏了学术共同体的风气。
学术圈不应是名利场,但擅自利用知名人物为自己的商业利益背书的行为并不罕见。比如,2024年有媒体报道,某些电商平台商家使用钟南山、李兰娟等院士的照片作为产品宣传图,宣称可治疗多种疾病;张文宏也曾因有人用AI模仿自己带货而表达气愤;今年,张伯礼院士也公开打假,指出有人冒用他的名义推荐虚假养生产品。
无论表现形式如何,本质都是偷借权威光环换取个人或商业的利益。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公众的信任秩序。如今信息传播极快,一张合影、一段视频足以起到掩人耳目的效果,尤其是对于求医心切的患者来说,这种欺诈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。
因此,对这样的“蹭名人”行为不能再轻描淡写,必须让造假者付出代价。除了法律途径外,相关市场监管部门也应介入,彻查是否存在虚假宣传、冒用院士学生的行为,从而让真正的敬意回归真诚,让科学家的名字不被利用、不被恶意消费。
股票在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